当前位置: 首页 > 产业化 > 人物访谈

人物访谈


半丁(薛颖田)

2021-06-21 14:40:05      点击量:

来源:原创


编辑 于炉焱

_MG_367xx1.jpg

薛半丁,原名薛颖田,号豫苑憨人,自牧堂主。1954年元月生,河南长垣县人,内退於西安工程大学服装学院。受吴三大、张之光、赵振川、胡武功先生的影响而成为票友,现为陕西省山水画研究会办公室主任,西安市美术家协会办公室助理画风师承李可染。

古长安,浓厚的文化积淀和氛围,使半丁的画充满了秦腔一般的厚重和质朴,他置身于长安画派的土壤中学习、吸收。他重势尚韵笔墨淋漓酣畅。作品於90年代初散见於各种刊物和展览中,偶尔获奖,并受到票友的关注。

 

 

 

 

 

 

 

 

 

 

 

 

 

 

 

 

 

 

 

 

 

西安市文联颁发荣誉证书

 

香港几年抗战胜利70周年全球华人书画大赛铜奖

 


 

我所见的薛颖田和他的山水画


在长安画坛被人戏成为“薛大师”的薛颖田真是个不可思议的人物。虽说我们至今谋面不过三次,可每次都让我心生疑问并有所发现。

第一次是在去年秋末西安市山水画院在光华宾馆举办的一个书画笔会上,姗姗来迟的薛颖田不仅被身边几个画家朋友直呼为“薛大师”,而且这个不知何方神圣的“大师”竟然也敢在大庭广众之下,用一副笑眯眯的眼神跟人轮番打着招呼。那时我就想,一个能被众人齐呼为大师的人肯定不简单,只是那天太忙也无缘得知“薛大师”到底有何本领。第二次谋面是新年后,民建西安书画组在粤好海皇酒店举办的宴会上,他喝酒时的神奇表现不仅让我大开了一回眼界,还让我这个素能喝上几大杯酒的人甘拜下风。第三次则是在尚德大厦他所在的陕西省山水画研究会办公室兼画室内,他的几幅山水画作倒让我眼前一亮。在品茗闲聊中我还无意间得知,原本“薛大师”这个称谓,无非是同行说他艺高人胆大,光着身子敢撵狼。据说早年在工厂从事专业电工时,就曾利用业余时间跟书法大家吴三大练过书法,跟花鸟画大家张之光习过花鸟画,跟摄影大家胡武功学过摄影,尔后从工厂调到大专院校乃至到省山水画院上班,他竟然又一门心思地专攻起传统的山水画。此时他的旁边又多了梁耘、杨霜林、张正、张剑波等良师益友,当然最让人瞠目的还是他的山水画风貌已越来越有了大师李可染的遗风。

按说人逢喜事精神爽,但我不知道身怀异技身兼多职的薛颖田的人生到底充盈着多少喜事,抑或他的人生本来就掉进了蜜罐里,因为几次和他谋面,他都是一副春风满面的喜庆模样,不愁苦,不抱怨,其坦诚、大度、热烈的情绪常能感染人。或许我们之间的交往还不够深入,总之有关绘画的事我不问他也不谈,不过三言两语过后,凭直觉我就知道他对绘事的理解和把握已渐趋佳境,否则,“薛大师”这个绰号岂不让人白叫了,当然在欣赏了他新近创作的几幅山水画作后,其壮怀激越,胆大笔健,眼高手高的画风及从容淡定的行事风格确实也让人敬佩。

其实关于山水画的评断历来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何况古今先贤都曾创造过辉煌也正在创造着新的辉煌,至于谁比谁强似乎早有定论也必将有新的论断出现。而英雄所见略同无非概括的是一些大师先贤的经典之作而非等闲之辈的平庸之作。不过我个人感兴趣的说法还是辜鸿铭曾总结中国文化的四大特点,即单纯、深沉、灵敏、博大,毕竟艺术门类都是相通的,我想好的绘画也概莫能外。事实上我个人一直比较推崇的一种绘画说法就是:当代画坛缺的不是技巧而是文化与精神的丧失。因为对一个有想法有作法的画家来说,学养的高低最终能显示出画的品格。纵观薛颖田的山水画,其崇“势”尚“韵”的路子竟然能与“李家山水”的积墨亮墨有异曲同工之妙,则不能不让人发出几多感叹。

杨朝阳    200849日    健康导报第7





 


学画随想

——半丁

 

喜欢绘画是一回事,能画成一幅画是另一回事;能画成一幅画是一回事,能画成一幅好画又是另一回事。随着自己习画的不断深入,深切地感受到要能画成一幅好画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我是一位喜欢绘画艺术的票友,对中国传统的国画艺术情有独钟。业余时间,喜欢临习一些经典名作,有时也信笔涂抹,遣兴抒怀,调剂生活,消耗了不少宣纸。我不承认自己有“画家”情结,但与中国传统绘画确实有难以割舍的感情,这种感情可能也要伴我终生了。

在长期的临摹学习和创作尝试中,我对学习中国传统的国画艺术不时有所思考和感悟。

我自己认为,习画的过程和最终能画出称得上好画的作品是一件说不清楚的事情,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这里,我想谈一些自己在学习绘画过程中的感悟和体会。

首先,学习绘画要求培养造型能力。就国画来说,要用传统的笔墨和宣纸对物体的形象、轮廓、层次、明暗对比、远近透视等诸多事物进行描绘;就山水画来说,要有一些基本的训练,如对树木、花草、苔藓的表现,对石头、山体进行观察研究,对点景人物、飞禽走兽、房屋亭台、河塘溪流的研究练习,都需要深入细致地去做。要深入观察、体会古人画论中讲的石分三面、树分四枝、远水无波、远山无石、远水不连近水、远山不连近山等道理。

学习绘画离不开临摹。对传统绘画经典之作的心摹手追是一个必然过程,就像习字必须临帖一样,习画也必须从基本的临习开始。对大家经典之作进行研究,分析他的构图、意境、用笔、色调,然后临习。从对临开始,熟练到背临,在对原作深入了解的前提下,结合自己的用笔特点可以进行意临。在时间、步骤和数量上不能减少,把基本功的训练做扎实,为以后的绘画创作打下坚实基础。

对景写生也是习画的必要途径。在真山真水的写生中体会传统山水画作的表现方法,体会各种传统技法的来龙去脉。在写生中培养对大自然的感情,为山水画创作时能以画抒情、以画感人打下基础。

中国画中点、线、面的表现和墨色的运用要求作者能很好的掌握国画技法,要在用笔、用纸、用墨、用水上多加体会。画画的过程,实际上临摹、创作、研究画的过程,好的笔墨在于苍润、“干裂秋风,润含春雨”。笔墨是构成中国画的重要组成部分,好的笔墨与物象浑然一体,笔墨腴润而苍劲,干笔不枯,湿笔不滑,重墨不浊,淡墨不薄,墨越黑而画越亮,画不着色而能分五彩,笔情墨趣尽在画家长期的艺术实践中形成。

笔墨是表现绘画内容的基本工具。人们常讲的吴冠中先生所谓“笔墨等于零”,其实是一种误解,吴先生的本意是讲离开了画面内容“笔墨等于零”。并不是强调不要“笔墨”。南齐谢赫在论画的“六法”中除首先提到“气韵生动”外,下面写上提到“骨法用笔”。“骨法用笔”的关键,我认为是研习国画的人,特别是研习山水画的人,应该加强书法技能的培养和提高,书画线条能否过关是检验作品是否达到高度的标准之一。

古人讲的“书画同源”是很有道理的。国画和书法用具一样,作者创作时和读者欣赏时的感觉也有很多共同的地方。从书画史上看,能称上为大师的画家书法水平都不低。吴昌硕、齐白石、傅抱石都是书画印全能的书画家。特别是吴昌硕,以石鼓文的笔法和线条入画,线条生辣古拙,力能扛鼎。用草书笔法画出的紫藤盘旋跌宕,酣畅淋漓。李可染在课徒时一再强调书法的研习,他的学生邓伟在《学画记》中很大篇幅都在讲如何练习书法。书法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在国画中的重要性可见一斑。另外,国画免不了提款,款字的好坏对一幅画影响很大。好的字如锦上添花,差的字则画蛇添足。从这个角度看,研习国画的一定要重视书法的练习。

国画的意境是国画的灵魂。一切技巧技法都是为表现画面服务,而画面又应该为表达意境和思想服务。意境的高低和有无是画面能否打动人的关键,也是作者生活感受和情感的束集点与高度艺术加工的结合,作者通过感性和感情认识,借物、借景、借情,达到情景交融,通过笔墨在宣纸上宣泄和描绘,以期达到自己所追求的艺术效果和所追求的意境。一些大家的经典之作虽然用笔不多,但却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除了笔墨水平外,立意远和意境高是其能成为经典的主要原因。大家往往以笔简意深取胜,能够在不经意处“点铁成金”,化腐朽为神奇。

“腹有诗书气自华”。书画之道终究属于文化范畴,不断提高个人修养和文化水平是研习书画的必经之路。没有文化修养的书画家最后只能是匠人。从来没有见过不读书而成为大画家的情况。文化修养的培育和欣赏水平的提高能够保证和促进画家的眼界提高,能够知道什么是好画,什么是低水平的制作。通过研读画论、翻阅文学作品、欣赏其它门类艺术作品不断增加文化积淀,最后都能在绘画时体现出来。“磨刀不误砍柴工”,“功夫在画”外都在说明这个道理。

以上这些看法都是自己在研习国画时的体会和思考,是一孔之见,权作引玉之砖。

 


 


收藏交流:13679204360

 

 

[责任编辑:于炉焱]

顶: 顶一下

销售展厅 更多...


会员推荐 更多...


杨震

王瀚正

康建军

田歌

王忠义

李浩

严华刚

何绍平

佳作推荐 更多...


丁养民

秦岭 旷世的风骨

闫友会

国粹文化网介绍 联系我们 关于我们 申请会员 在线留言 网站地图


陕ICP备17005591号-1    |    陕ICP备17005591号-1    |    公网备xxx号    |    加入会员及名家推荐栏目可联系本站

网站管理员 于老师15591862896 邮箱sharaa@qq.com QQ:449093057    |    管理员微信 vhscqk

国粹文化网  版权所有    国粹文化网    Copyright 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