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产业化 > 互动

互动


赏“臣丁仁友”田黄石薄意雕印章, 议西泠印社今夕!——王忠义藏印

2021-11-08 19:20:38      点击量:

来源:王忠义


一九六六年秋,我乘“文化大革命”的强劲东风,去素有“天堂”之美誉的杭州串联。傍晚,在西湖边游玩时,从一位披头散发、满脸污垢的老者手上花十元钱,五斤《全国通用粮票》买到枚鹅卵形田黄随形石薄意雕“臣丁仁友印章。(见下图)

 

印脱是随形的朱文、双排、上下、自右向左识读的甲骨文篆刻: “臣丁仁友四个字。

丁仁友 (1879年8月14日至1949年7月12日),著名的篆刻家、书画家。1900年至1906年尚用仁友,后改名仁,字辅之,号鹤庐,又号守寒巢主,后以字行。浙江杭州人,系晚清著名藏书家“八千卷楼主人”丁松生重孙。其家以藏书之丰闻名于海内。丁仁友嗜甲骨文,尝以甲骨文撰书楹联编成册,又喜篆刻,名印金石,代有收罗,尤以西泠八家印作为多。并擅画花卉、瓜果,极其璀璨芳菲。幼承家学,一度同王禔供职于沪杭铁路局,公余之暇,探讨金石书画

1904年,即清光绪三十年丁仁友与王禔、吴隐、厉良玉、叶舟等人共同发起创办西泠印社,社址设在浙江省杭州市西湖景区孤山西麓,丁氏幼年读书处社址内包括多处明清古建筑遗址,园林精雅,景致幽绝,人文景观荟萃,摩崖题刻随处可见,有“湖山最胜”之誉。吴昌硕被推为首任社长。

西泠印社秉承“保存金石、研究印学、兼及书画”之宗旨,在艺术创作、学术研究、文物考古、出版交流等方面均取得辉煌成就,成为海内外金石篆刻史上最悠久、成就最高、影响最广大的学术团体,获得“天下第一名社”之盛誉。

丁仁友先生嗜印成癖,篆刻用刀劲健,布局安详,宗法秦汉,兼取众长,深得浙派妙谛。他商卜文辞探索有素,曾在罗振玉等人基础上,集自撰联语、诗作,于1928年刊印有《商卜文集联(附:集诗)》、1938年刊有《商卜文分韵》及《唐宋三百首集联》、《全韵画梅诗》、集商卜文《观水游山集》。工书,长于甲骨篆文,结字停匀,用笔疏朗瘦劲,变恣意天然的古朴卜文书风为整齐工丽且带有装饰效果,颇具整体感。曾将家藏及自藏之印章,先后辑成《西泠八家印谱》三十卷(1904)和四卷(1925)、《杭郡印辑》、《悲盦印剩》以及袖珍本《丁氏秦汉印谱》二卷。

他对印社园林建筑的经营布置,真正做到了呕心沥血,鞠躬尽瘁。《志稿》曰:“尝斥资建楼,永为社产,不私所有,名曰鹤庐,以作纪念。复岁时增建,虽一石一木,必期尽善而后已,心力所寄尤巨。”在闲泉、文泉之间,有锦带桥,系丁仁友得白堤锦带桥旧石栏,搬回印社后所建,被称为国内最短的桥。现在立于西泠印社的石像有两尊,一为丁敬像,另一为邓石如像,皆是丁仁友全力成就。正是这种以印社事业为己任的奉献精神,及胸怀坦荡、光明磊落的高尚情操,使丁仁友赢得了社内外同道们的一致尊敬。

关于丁仁友改名丁仁事在印社成立之初印社前辈叶潞渊,以沙孟海书学院成立庆典来鄞,叶公返沪后,寄下《石庐集印》两片,印面为丁仁友三字白文。边款称:庚子六月八日拟汉铸印,昌硕。据查庚子为光绪二十六年,由《石庐集印》两片印面可知19001906年之间,丁仁尚用仁友之名。

由此可以推定,这“臣丁仁友”印章丁仁友与王禔、吴隐、厉良玉、叶舟等人共同发起创办西泠印社前使用的印章。

田黄石是中国独有的珍稀软宝石,全世界只有我国福州市北部寿山村的寿山溪两测约1平方公里的水田中出产。因色相普遍泛黄色,又产在田里,故称田黄石在清代就被尊为“石中之王”、“石帝”。乾隆时期就有“一两田黄三两金”之说,如今一块数克重的普通小田黄也值数万元人民币,精品田黄的价格就更为惊人。

从田黄石的属性看,凡经雕镌的艺术品,都可以当作文物看待,因为它不能复制,属没有再生性的艺术品。田黄石在历代本来产量极低,经过数百年的挖掘,尤其是近30年来拉网式的挖掘,到目前为止,已挖掘殆尽,在产地能见到一块花生米大的上好田黄已是不易。

历代挖掘的田黄石,能流传至今的,已成为稀世珍品,进入国内外的公私收藏机构流散民间的,皆被藏家所珍藏。据民间传说:得之者会带来好运,百姓藏之,可兴家辟邪;帝王藏之,可镇国安邦,这当然有点夸张了。

这枚“臣丁仁友田黄石薄意雕印章,高12厘米、宽7厘米、厚4厘米,重517.1克。(见下图)

 

在田黄石薄意雕私人印章中,几百年来,这么硕大的鹅卵形个体,可以说是寥寥无几的。

 

此块田黄石细、洁、润、腻、温、凝,六德齐备,且形制规整,依材雕刻意境悠远,画面的人、物都雕刻地传神至极,阴阳面的刻划刀工均匀细致,浮雕处远近分明,立体感非常强烈,老的包浆十分明显,雕刻的意境依材所选的题材非常完美。是难得一见的田黄珍品,堪称田黄中的极品。它石结坚实,光泽正亮,入手有温和地滑感,可能埋藏时曾经被温泉浸泡;石质滋润,抚之宜手,如婴儿之肤,柔嫩可爱。精心品味,似有灵气,如有生命之光在闪动。内敛地、蕴藉地,没有浮华虚躁之气,没有市井烟火俗气,谓:田黄灵魂之光,仿佛能与鉴赏者心灵感会,赏心悦目;石贵天然,石中绝品;极具观赏、收藏和投资价值。

薄意是寿山石雕艺术中的专有名词,潘主兰说:“薄意者,技在薄而艺在意。言其薄,而非愈薄愈佳,因未能如纸之薄也,言其意,自以刀笔写意为尚,简而洗脱,且饶有韵味为最佳,耐人寻味以有此境者”。

薄意雕是寿山石雕一种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因其浅刻如画,所以也称“刀画”。薄意是从浮雕技法中逐渐衍化而来的,它比浅浮雕还要“浅”,因雕刻层薄而且富有画意,故称“薄意”。薄意雕品素以“重典雅、工精微、近画理”而著称,它融书法、篆刻、绘画于一体,是介于绘画与雕刻之间的独特艺术,正因为这样,优秀的薄意作品往往具有超凡脱俗的艺术魅力,特别富有欣赏价值。

薄意不仅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而名冠寿山石界,而且因其雕刻技艺高绝而使作品独具艺术魅力,因此,薄意可以称之为寿山石雕的最高境界,它和其他雕刻技法相比,不仅要求雕刻者掌握高超的雕刻技艺和深厚的功底,而且要求他们在书法、篆刻、国画、诗词音律等方面,都必须具备良好的艺术修养和造诣,只有这样,薄意作品才能达到清新洒脱、高远飘逸的艺术境界。

古人雕刻,最擅长的便是以材成形,根据材料的大小长短,然后雕刻出不同造型。这枚田黄石薄意雕“臣丁仁友印章,根据印石随形奏刀,巧妙地刻出了人物、房屋、山峦与树木,这样一来,最大限度地保留了田黄石的大部分天然形态,又使印石更富有艺术性。不仅省工、省时,还很省料,尤其是名贵的玉石,更要极度节俭。这款田黄石薄意雕“臣丁仁友印章,便是以材成形的顶级典范

印章边款始于什么时代,目前还无法定论。边款是用来签署篆刻者姓名,因为好东西会让人有念想的

 

边款:禹之鼎

【广告:   印章实物鉴赏、交流、购藏,加微信   vhscqk   】

 

鉴赏这枚精美绝伦的田黄石薄意雕“臣丁仁友印章,让人们忍不住要追问边款中的神秘人是谁?

从这枚田黄石薄意雕“臣丁仁友印章的边款看,它独特的薄意雕篆刻技艺并不是出自丁仁友之手。

请看边款:禹之鼎”。 

禹之鼎乃清代宫廷十大顶级画师朗世宁禹之鼎焦秉贞、冷枚、唐岱、丁观鹏、徐扬、姚文瀚、金廷标、余省,他的排名,紧随洋画师郎世宁之后,屈居第二。

禹之鼎生于清顺治四年(1647),字尚吉,亦作上吉、尚基、尚稽,号慎斋。扬州府兴化县人,后寄籍江都。因扬州、江都古称广陵,故自署常称广陵人。他是清代康熙年间著名画家,擅长人物,尤以肖像著称。入京供奉内廷后,誉满京师。然而,关于他的生平,画史记载却极简略,可能基于他是宫廷画家而非文人士大夫之故。所幸他结识的许多王公大臣在所著诗文或所题画跋中,披露了他的一些行迹。禹之鼎出身比较贫寒,咸丰《兴化县志·禹之鼎传》记:幼微贱,落拓不偶。十余岁时曾为李氏青衣,即童仆。据《清稗类钞》载:初为李氏青衣,公事毕,窃弄笔墨,主人教其专习绘事。李氏为兴化四大姓之一,是明末吏部尚书李春芳后裔,族人多善绘画。禹之鼎在李家当童仆,主人教其习画,这当是他最早的画业启蒙。

禹之鼎出使琉球,是他一生中最显赫的事迹,他的肖像画誉满京城,也与此次出使有密切关系。

禹之鼎于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随同汪楫返京,其时声誉已远播中外。如咸丰《兴化县志·禹之鼎传》载:康熙中授鸿胪寺序班,随册使至琉球,名播中外。此后他的创作即步入鼎盛时期,京城名人都纷纷请他画肖像。《江都县续志》记:都下名公通人描画殆遍。此时,他结识了更多的王公大臣和文人名士,修养和画艺都有进一步提高,其创作既留下了当时许多著名人士的珍贵图像,也显示了他成熟精湛的艺术风貌。

禹之鼎因徐乾学在三十四年逝世,遂于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50岁时回到北京,以后一直寓居京城,直到去世。在这20他继续为名人画肖像,许多著名书画家也纷纷与他合作,或补景,或题咏,留下了许多精心杰作。还为通政宫定庵画生平经历,此作已属于宦绩图一类。

禹氏晚年与一些著名书画家的往来密切,经常相互作画题诗,或合作画幅。不少名士也欣然为其画题诗,可以看出他当时的地位和声誉。禹之鼎晚年声誉卓著,功成名就,但仍孜孜不倦地拓展画路,试创新格。他重新认真临摹前人名迹,从中探索新画法;在肖像画领域辛勤耕耘同时,还广泛涉足仕女、花卉、山水等,力求开拓新题材可看出他对艺术的不断追求和进取精神。

禹之鼎喜好印章刻制,爱在印章之上雕刻各种图景,并将其绘画技巧融入其中,使得其刻制的印章,印、书、雕刻俱佳。

笔者所见收藏家之旧田黄印章,多为数分高之矮印,从纽式可知原为盈寸之石,(多为薄意形钮),均为得之者磨去印文,刻已名号,碾转数人,已成“侏儒”,若再磨则无法制印。由此可知不少田黄印多因履磨而消失。这枚印章,田黄薄意雕部分应是禹之鼎的得意之作,后来被丁仁友先生收藏,因田黄章料的珍贵,又有禹之鼎大师的精雕细刻,更加珍贵,所以,丁仁友大师便去原来的印文,篆刻成臣丁仁友四字,做了自己的私印。

笔者50年前就曾将自己收藏明弘治年间,广西土司府第衙署中岑密家族的珍贵遗存的达摩祖师珍贵雕像田黄石印章——正中心篆刻有《忍辱》两字。(见下图)

 

背后有刻款:“丁卯二月山岑”六字。

 

无知的我,去了八方台座下的篆刻文字,刻上了自己的名字——“忠义”,破坏了老印章的珍稀原貌。(看下图)

 

现在想起,十分的懊悔。

这枚田黄石薄意雕“臣丁仁友印章,集名石、名人(禹之鼎、丁仁友)、名艺于一体,极其罕见,实乃篆刻史上的一朵奇葩。

现在,西泠印社社长的位子空缺

西泠印社不同于中国书协,大家都心知肚明。它像个“怪胎”——这里不含贬义,只指它的组织形式。它本来是纯粹的民间社团,社里的有形资产、无形资产都是私人产权,后来鸠占鹊巢,成了全民所有,成了一个事业单位,既有产业,又有会员,成了个“四不像”,想把它准确归类都很犯难。另外,人人又都看重它,把它当作城市的一张名片,这样一个文化遗产,如果沦为像中国书协一样,惹得神怒人怨,真是一种罪过。所以,社长让谁担任,绝对不可草率。

西泠印社社长是终身制,坐上这个宝座,肉身不死,位子不退。所以选社长没有纠错的机会,更应该慎之又慎。

西泠印社自1904年已过百年,社长却只有七位,他们是:吴昌硕、马衡、张宗祥、沙孟海、赵朴初、启功、饶宗颐。七个社长都享高寿,但好几位都在耄耋之年才当上社长,所以任期都不算太长,像张宗祥和启功,当了两三年社长就离世了。首任社长吴昌硕担任社长的时候相对年轻,所以任期最长,从1913年到1927年,一共十四年。社长少,主要因为这百年间,国家多灾多难,“抗战”、“内战”、新时期的“那十年”,都不可能使印社正常运行。百年间,有社长的时间少,没社长的时间多,从这点来看,有没社长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宁缺毋滥,社长位置空着,正好显示西泠的庄重。

其实,在挑选第七任社长的时候,已经颇见为难了。启功离世后,道德、才学都堪称楷模的耆老,无处可寻,社长位置空缺了六年,直到2011年,不得已才聘请了香港的饶宗颐接任社长。

饶宗颐离世后,第八任社长由谁担任,是世纪难题。

西泠印社如果是纯粹的民间社团,产权归私人所有,选谁当社长毫无困难,大家都知道趋利避害。1947年,西泠印社选第二任社长的时候,创社元老丁仁友、王福厂等人都在世,以他们的名望水准,当社长不是不合格,但最终把马衡 推上了社长的位置。印社归公有,那就变成一块唐僧肉,谁有机会都想咬一口。这种情况下,事情就变得异常复杂,选社长想干净透明,想杜绝暗中交易,几乎不可能。

有没有社长其实无足轻重。西泠印社的基业是什么?一是杭州西湖边那一片地产,一是百年来网罗的人才。

有那一片地产在,才能聚得了人才;能聚得了人才,那一片地产才更有价值。

西泠印社只在建社逢五逢十的年份,举办一些纪念活动,那些活动,不过是社员雅集,展出一些古玩字画供人观摩。晚清民国时期,其实出现了很多社团,像豫园书画善会、题襟馆书画会等,都有类似的活动,西泠印社的活动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这些社团如今都不见踪影了,西泠印社却蓬勃发展起来,最重要的就是因为西湖边上那一块地。

百年过去,我们其实也记不得西泠印社曾经举办过什么活动,它声誉的积累,靠的是那些牛逼的人物,还有那些牛逼的作品。西泠印社有哪些牛逼的人物呢?——李叔同、黄宾虹、沈尹默、傅抱石、潘天寿、吴湖帆、陆俨少、陈巨来等等等等,几乎囊括了近百年来艺术界的精英。

光荣是属于过去的。西泠印社创办至今百余年,社员人数仅有五百多人,很多都已逝世。艺术靠质不靠量,人数一多必然鱼龙混杂,靠官职也能入社,靠关系也能入社,就像中国书协、美协一样。这也是西泠印社仍能保持如此高声誉的原因之一。

社员是印社的无形资产。当然,资产也分正资产与负资产。过去,是因为一个又一个的牛逼人物加入西泠印社,西泠印社才逐渐牛逼起来。

现在,一个人要吹嘘自己牛逼,他会显摆自己是西泠印社社员。前者属于自带光芒的社员,后者属于揩油的社员,这两类社员差异极大:前者独立,后者依附;前者是正资产,后者是负资产。过去正资产多,现在负资产多。负资产越多,损耗就越大。

另外,独立的人敢批评,依附的人善吹捧。对于西泠印社来讲,批评的话多了,掌权者做事就有约束,言行就得谨慎,不敢胡作非为,人文的环境会越变越好。吹捧的话多了,掌权者一定飘飘然很受用。

如今的中国艺术界,不管是大环境还是小环境,确实没有一个德高望重的艺术大家,能够担当此重任。与其随便让一个人做上这个位置,不如就让它一直空着,直到有能够担此重任的人出现。

[责任编辑:于炉焱]

顶: 顶一下

销售展厅 更多...


会员推荐 更多...


杨震

王瀚正

康建军

田歌

王忠义

李浩

严华刚

何绍平

佳作推荐 更多...


十张图了解2020年中国文化产业投融

朝鲜民风画欣赏

赏“臣丁仁友”田黄石薄意雕印章,

国粹文化网介绍 联系我们 关于我们 申请会员 在线留言 网站地图


陕ICP备17005591号-1    |    陕ICP备17005591号-1    |    公网备xxx号    |    加入会员及名家推荐栏目可联系本站

网站管理员 于老师15591862896 邮箱sharaa@qq.com QQ:449093057    |    管理员微信 vhscqk

国粹文化网  版权所有    国粹文化网    Copyright 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