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产业化 > 互动

互动


沈凤田黄石薄意雕印章——王忠义藏印

2021-11-08 20:00:31      点击量:

来源:王忠义



五十年前,我乘“文化大革命”的东风,去素有“天堂”之美誉的杭州串联,傍晚在西湖边游玩时,从一位老者手上花10元钱,5斤《全国通用粮票》买到几枚非常漂亮的田黄石印章。沈凤篆刻的《歌事遂情》印章,是其中一块。

图片 1.jpg 

该印章宽5.5厘米、厚2.5厘米、高7.1厘米、重169

   图片 2.jpg

印文篆刻事遂情》四个字,边款刻“甲午二月凡民作”。

图片 4.jpg 

 

【广告:   印章实物鉴赏、交流、购藏,加微信   vhscqk   】

 

经考证,这枚印章是明、清时期著名篆刻大师沈凤的精雕作品。明末清初,篆刻艺术兴盛,印坛流派纷呈,名家辈出,高手如云。著名篆刻家、书画家及古董鉴赏家沈凤,即为佼佼者之一。

《文选·潘岳<闲居赋>序》:“乃作《闲居赋》,以歌事遂情焉。(李善 注引《声类》:‘遂,从意也。’按字面解释应该是‘自己获取时机抒发情感’的意思。)其辞曰:‘遨坟素三长圃,步先哲之高衢。虽吾颜之云厚,犹内愧于宁蘧。有道余不仕,无道吾不愚。何巧智之不足,而拙艰之有余也!于是退而闲居,于洛之涘。身齐逸民,名缀下士。背京沂伊,面郊后市。浮梁黝以迳度,灵台杰其高峙。’我曾经读《汲黯传》,看到司马安四次进入九卿中称他善于钻营为宦时,没有不放下书而感慨叹息的。说:唉!确实有人善于钻营为官,也有人拙笨不善为宦。可是我常常认为士人活在世上,不像道德高尚的人一样,不露行迹,精微灵通,而一定要建功立业,将一生为世所用,因此凭借忠诚,履行信义以增进仁德,外修文教内修诚实,以居家立业。从前博学多才的和峤曾议我,坚持说:我‘虽不善于为官,却多有才华’。说我有才华,我岂敢接受,说我笨拙不善为官倒是确有实证。如今贤俊之士为官,众官都赶上好时候,像我这样笨拙之人,便不再企念恩宠仕宦的事情了。太夫人在堂上,年老体弱,我又怎么敢不孝顺父母,因阜微的官职而忙碌呢?因此,我恪守知止知足的本分,收敛起富贵的念头,在乡间盖房植树,过起逍遥自在的生活。池塘的鱼,足以供我垂钓,春米为税足以使我耕田,灌园卖菜,用以供给早晚的饭食;牧羊囊乳用以供给伏腊祭祀的费用,孝顺父母,友善兄弟,这也是不善为政之犬雀为政啊。于是我作《闲居赋》,用以歌咏由此而产生的情感,其内容为:自豪地涌读古代的典籍,遵循圣贤的大道前进。虽说我厚颜,但还是内心有愧于宁武子和蘧伯玉。邦有道我没有出仕,邦无道我也不肯装愚,真是巧智不足而笨拙有余。因此,我退官闲居在洛水之滨。寄身于逸民,名列于下士。”

沈凤(1685-1755),字凡民,号补萝,又有颿溟、凡翁、谦斋、桐君,别号补萝外史、补萝散人。官南河同知。他虬髯貌古,广方颐,世人称古君子。江苏江阴华墅镇人。受书法于王虚舟(澍),淹通博鉴,工铁笔,善山水。自言生平篆刻第一,画次之,字又次之。历经康、雍、乾三朝[公元1685(康熙24年)-1755(乾隆20年)]

沈凤长于金石,兼善书画,自谓“生平篆刻第一,画次之,字又次之”。其艺术成就的取得,不仅由于天赋甚高,而且得益于清代“以书法冠海内”的著名书法家王澍的教诲。幼年即喜篆刻,但因家贫,不能得到金石文字印谱等资料。16岁那年,家中遭逢火灾,以至一无所有。沈凤19岁拜王澍为师,博学精鉴,精通六法。当时王澍在淮安富户程氏家坐馆,沈凤伺候其侧。程氏富甲一方,又喜好古董,故罗致许多碑碣彝器、晋唐真迹,沈凤得以纵观临摹,大开眼界。王氏又授以八法源流,使业精而学博。他此时刻画金石,古丽精峭,技艺日进。此后,沈凤曾四至北京,一游酒泉,每到一地,必搜访古今名迹而归,前后得数百种金石文字。他勤于篆刻,所至之处,公卿名流,闻其大名,争袖玉石,求其奏刀,沈凤有求必应,印作得以在公卿间流传,名声益振。

沈凤轻仕途,重艺术。乾隆二年(173750余岁才署江宁南捕通判,后又任宣城、灵璧、舒城、建德、盱眙、泾县等地知县。但他不喜吏事,主要精力都用在钻研艺术上,每出行服饰萧然,但马车满载册籍图卷炉研等物,以备不时之需,他有时还在公堂上伸纸泼墨。任宣城县令时曾审讯一窃鸡者,边审边为窃贼画像以耻之,贼旁画了几只鸡,皆显畏窃欲飞之状。人观之,笑以为神。

沈凤晚年于金陵养病,与隐居“随园”的袁枚及名扬扬州八怪的李方膺交好。3人过从甚密,时时由袁枚做东,酒酣耳热,说古论今,十分投机;又经常结伴出游,观者称之为三仙出洞。沈凤与袁枚关系尤密,乃“随园”座上客。郑板桥有首绝句推崇沈凤:政绩优游便出奇,不须峭削合时宜,良苗也怕惊雷电,扇得和风好好吹。此时,沈凤因年老力衰,已不肯刻石作画,只肯写字。于是袁枚请其题写“随园”匾额。两江总督尹继善过访“随园”,见处处是沈凤书法,乃笑曰:何满山皆沈凤书耶?

沈凤尽管当过官,艺术造诣颇深,但性格廉静谨厚,不懂敛财。晚年生活极为贫困,甚至卒前数月,贫不能具膳。乾隆二十年,沈凤卒,享年71岁,葬于金陵南门外汤家洼。袁枚叹其晚景凄凉,赞其遗墨珍贵,作《哭沈补萝》诗云:垂死交情秋握手,半生家难老传餐。谁云遗墨千年贵,我是同时得已难。

沈凤著有《谦斋印谱》二卷。《谦斋印谱》真迹,近年才在江阴民间显现。这本印谱由江阴收藏爱好者周先生珍藏,为雍正戊申钤印本,内有85方全朱砂印,篆刻技艺十分精湛,对于研究沈凤印章流派和艺术思想,具有很高的价值。在这部印谱中有白文隶书,真书三哥不识六与七等印。隶书与真书入印,宋元间虽有发现,但不为篆刻家普遍运用,沈凤算是打破旧学成规的一位印学家了。

此外篆刻中的四灵印,是要高手才能刻得生动古朴,沈凤也刻制有四灵印。在这部印谱中,还有一些象形印,是在他以前的篆刻家中颇少涉猎的。汉印中虽然有各种肖形印,但不如他所刻的范围广大。其印谱中有虎形、双鱼一雁、双雁一鱼、朱文双鱼,可能因为双鱼象征吉祥,而他也有芙蓉江上渔者的别号。总之,沈凤的自刻印有多姿多彩的形式,数量亦甚丰富,这是他和其他印人不同之处。

沈凤虽为明晚清初著名的篆刻大家,但真正流传下来,有记录可查的印章,少之又少,绝大部分都散落民间,非常少见,极其珍贵。

中国人喜欢田黄,是因为它从印石开始就与文人墨客息息相关。作为石帝的田黄,在中国名石中的地位相当尊荣,上至帝王将相,下及文人雅士,均为田黄的魅力所吸引,列为生平第一友,分享心中的忧愁与欢乐,品石的境界,重在品味人生,有阅历的成功男士都会选择与田黄相伴。

沈凤篆刻的这枚《歌事遂情》印章选料精良,它选用了有章料“印帝”之称田黄石。田黄石是我国特有的软宝石简称“田黄”,属于寿山石里最优良的品种之一。田黄石的产地是福建省福州市北部山区的寿山乡一条约1千多米长,宽2百多米的山溪两旁之水稻田底下、呈黄色而得名。由于有“福”(福建)、“寿”(寿山)、“田”(财富)、“黄”(皇帝专用色)之寓意,具备细、洁、润、腻、温、凝印石之六德,故称之为“石帝”,并成为清朝祭天专用的国石。史载,清时福建巡抚用一整块上等田黄雕刻了“三链章”,乾隆皇帝奉为至宝,清室代代相传;咸丰帝临终时,赐予慈禧一方田黄御玺;末代皇朝解体,溥仪不要所有珍宝,只将那枚“三链章”缝在棉衣里。民间相传,田黄石是女祸补天时遗留在人间的宝石,又说是凤凰鸟蛋所变,还传田黄石可驱灾避邪,藏田黄者能益寿延年等等,给田黄蒙上了许多神秘色彩,故田黄一直是收藏家梦寐以求的至宝。且经过数百年来的连续掘采,寿山村的水田已被翻掘了无数次,目前已开采殆尽,上乘的田黄早已是无价之宝。

其实,田黄石被发现的“历史”是很短的。在明代早中期还没有为人们所认识。它的发现也纯属偶然,据清人施鸿宝《闽杂记》记载,起因竟然是一位进城卖谷的老农,因为担子一头轻一头重,他就顺手拿了块从田里挖出来的黄石头,放在轻的一头,路过在家的著名文学家曹学佺门前时,被曹学佺发现买了下来,开始“遂著于时”。

俗话说,玉不琢不成器,田黄亦然。即便是质优的田黄,如未雕未琢,无钮无工,充其量也仅是一块上等石材,一方美石而已。

著名闽籍艺术家潘主兰先生对薄意有过精彩的总结,其言:“薄意者技在薄,而艺在意,言其薄,而非愈薄愈佳,固未能如纸之薄也;言其意,自以刀笔写意为尚,简而洗脱且饶有韵味为最佳,耐人寻味以有此境界者。”

寿山石薄意艺术能从民间工艺中脱颖而出,把中国画的画理融于石头之中,使人间万象浓缩于方寸之间,成为一种富有人文气息的独特艺术,靠的就是艺术家永无止境的追求精神。经过以沈凤、林清卿为代表的篆刻大家数代人的不懈努力和不断实践,才使薄意作品成为一幅幅画和一首首诗,其艺术形式、风格特点及欣赏价值,己在寿山石雕艺术中自成体系,堪称我国传统艺术宝库中的一朵奇葩

此块田黄石,石质温润、凝结细腻,宝洁、透明、通灵,肌里纹路隐约如丝,明显细致,宛如萝线纹,石皮红黄相接清晰可见,作者发挥他高超的篆刻技艺,量体裁衣,因材施艺,随型、随格、随皮作通景薄意,布局讲究匀当,以刀代笔,淋漓尽致,并且展现出两面不同的场景画面,两个人物的刻画也是妙趣横生,细致入微地展现了中国传统的绘画艺术,去皮露初,红、黄相间、相互衬映,两幅美景耀然石上,实乃印中极品。

这块《歌事遂情》印章,是沈凤甲午1714年康熙53年二月篆刻的,距今已有300年历史,他时年29岁,已有十年的篆刻技艺,正值高峰时期,是沈凤篆刻艺术的顶尖级作品。也是田黄石薄意雕刻的艺术顶峰。

[责任编辑:于炉焱]

顶: 顶一下

销售展厅 更多...


会员推荐 更多...


杨震

王瀚正

康建军

田歌

王忠义

李浩

严华刚

何绍平

佳作推荐 更多...


十张图了解2020年中国文化产业投融

沈凤田黄石薄意雕印章——王忠义藏

赏“臣丁仁友”田黄石薄意雕印章,

国粹文化网介绍 联系我们 关于我们 申请会员 在线留言 网站地图


陕ICP备17005591号-1    |    陕ICP备17005591号-1    |    公网备xxx号    |    加入会员及名家推荐栏目可联系本站

网站管理员 于老师15591862896 邮箱sharaa@qq.com QQ:449093057    |    管理员微信 vhscqk

国粹文化网  版权所有    国粹文化网    Copyright 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

返回首页